“我读巴芒”第30期(内有彩蛋)
这是我的第278篇原创文章
作者按:
巴菲特和芒格是我的投资和人生偶像,按照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,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,更能收获幸福的美好人生。巴菲特和芒格的言论是我人生的“压舱石”,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,可以少一点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彷徨,多一分“不逐萤火迷东西”的淡定。
最近,我经常会在雪球上发一些学习巴菲特和芒格语录的感悟。承蒙雪球厚爱,很多帖子被推荐上了“雪球热帖”,单篇帖子普遍达到了20w-70w的阅读量。考虑到雪球用户和公众号读者并不完全重合,于是我定期将相关内容发布于此,定名为:我读巴芒。每期字数大约1万字,以下为第30期(2022.8.11-2022.8.27):
1
巴菲特是如何经营保险业的?
在1989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我们之所以愿意承担比一般保险公司更多的风险,主要有两方面原因:一是以会计原则的规范标准看,我们的保险公司净值高达60亿美元,位居全美第二;二是我们并不在乎短期的盈利数据,每季度、每年度都无所谓,只要我们的决策是基于稳健获利所作出的明智决定就行。”
在保险行业,一家公司的产能以它的保费收入和承保金额为衡量标准。能收取多少保费,能承担多少保额,取决于公司净值。因为只有拥有相应的财务实力,才可能在未来出现风险的时候正常履约。但并不是每家保险公司都能这么理性,都能这么克制。一些保险公司的管理层,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,也会承担超过自身能力的保额。
1989年,美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增长率约2.1%,承保损失增长率约8.7%,行业整体的综合成本率高达110.4%。也就是说,在不考虑浮存金收益的情况下,每收进来100万美元的保费,就要产生10.4万美元的亏损。在这种情况下,巴菲特选择了收缩业务,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 旗下的保险业务收入继续下降。
巴菲特的经营策略是这样的:当市场饱和时,他就退出市场,并忍受营业收入的短期下滑;等经历了一轮市场出清,市场出现供应短缺时,他再进场,满足大家的承保需求。对于巴菲特而言,他最大的优势在于“有得选”:除了保险业务以外,他还有很多赚钱的非保险业务。所以,他可以很有底气地对赔钱的保单说“不”。
(2022年8月27日)
2
巴菲特的“七圣徒”
在1989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再次提到了旗下优秀的“七圣徒”:布法罗晚报(新闻)、范奇海默兄弟公司(制服)、寇比吸尘器(制造)、内布拉斯加家具城(家居)、斯科特-费泽(综合)、喜诗糖果(消费)、世界百科全书公司(出版)。这7家公司虽然身在不同行业,但是有一些共同点:
第一,它们都是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 旗下的非保险业务单元,且都是非上市企业;第二,它们都是由非常优秀的经理人掌舵,比如斯坦·利普西(布法罗晚报)、赫德曼家族(范奇海默兄弟公司)、查克·哈金斯(喜诗糖果),等等;第三,它们的盈利能力都很强大,以历史投资成本计算,它们现在的RoE高达57%。
巴菲特逐一点评了旗下业务的表现:喜诗糖果销量同比增长8%,再创新高;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创下新高;布法罗晚报的利润连续7年实现正增长;寇比吸尘器生意兴隆,最近两年业绩翻倍,最近四年业绩增长四倍......看着自家的各项事业欣欣向荣,巴菲特一定特别欣慰吧!这大概也是他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值得一提的是,人类的心智中,似乎很难容纳超过7个单位的信息。很多常见的典故和意象,大多以“七”为名。除了巴菲特的“七圣徒”以外,还有“建安七子”、“竹林七贤”、“七级浮屠”、“世界七大奇迹”、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”,等等。波仙珠宝纳入伯克希尔后,巴菲特也没有改口称“八圣徒”,而是说“7+1”,这也是非常有趣的现象。
(2022年8月26日)
3
“递延所得税”的威力
在1989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如果年底我们将所有的有价证券按照市价全部出清,我们要支付的所得税将高达11亿美元。递延所得税负债就好比是美国国库借给我们的无息贷款,且到期日由我们自行决定。如果情况许可的话,我们偏爱长线投资,它比疯狂的短线进出会享有更多的利润。”
之所以会产生“递延所得税负债”,主要是因为企业持有的“交易性金融资产”(新金融工具准则称之为“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”)和“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”,其公允价值变动会计入当期利润,但税务部门选择在这些资产出售时,一次性记录盈亏并计算应纳税额。应缴未缴的部分,即为“递延所得税负债”。
比如说,1989年巴菲特出售了一定数量的股票,总共产生了2.24亿美元的资本利得,按照34%的资本利得税率计算,为此支付的税款约7600万美元,这一数据远远低于出售全部股票应缴纳的11亿美元税款。这部分“递延所得税负债”,继续以投资资本的形式存在,舒舒服服地为伯克希尔贡献着巨额利润。
巴菲特举例说,如果1美元每年翻倍,资本利得税为34%,采取两种投资方式:第一种方式,每年卖掉然后再买入,20年后自己的终值是25250美元,缴纳税款13000美元;第二种方式,买入后一直持有,20年后自己的终值是69.2万美元,缴纳税款35.65万美元。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政府,后者都更划算一些,这就是“递延所得税”的威力。
(2022年8月25日)
4
“估值”与“品质”孰轻孰重?
在1989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我们能有现在的表现,主要受惠于两方面:一是我们旗下公司所创造的实际价值增长,二是市场对这些公司股价的合理修正所带来的额外红利。未来我们有信心继续享受公司所创造的价值,但由于此前补涨的利益已实现,这意味着我们只能靠前者来获益。”
巴菲特谈到的两大因素,其实就是“戴维斯双击”:一方面公司的净利润在增长,另一方面公司的估值在抬升。估值从低估回归到合理位置以后,主要就是靠公司的业绩推动股价上涨。这里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:赚估值差是一次性的,而享受公司的业绩推动却是年复一年的。“买好的”和“买得好”孰轻孰重,显而易见。
从投资的基本面因素看,股息率和盈利增长率是构成股票回报率的两项最重要的因素。美国百年股票投资史告诉我们,股票的长期收益率=实际股息率+盈利增长率,估值的影响微乎其微。至于熊市和牛市,都只不过是因为情绪面的变化,导致股票的短期收益率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而已,但最终都会走向均值回归。
巴菲特用60年的投资经历证明,投资收益率是存在“天花板”的。从生物学的角度看,在有限的世界里,任何高成长的事物必将走向自我毁灭。细菌不可能同时具有“高致命性”和“高传染性”,否则细菌很快就会统治整个世界。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,在努力精进投资水平以期提高收益率的同时,更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“积累本金”和“增加年限”上来。
(2022年8月24日)
5
巴菲特缅怀故人
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深切地缅怀了一位故人:大卫·多德。1950年,巴菲特申请到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读书,他的授业老师正是《证券分析》的著者格雷厄姆和多德。从相识的那一刻起,巴菲特和多德维系了一段长达38年的师友情,直到1988年多德以93岁的高龄谢世。
这并不是巴菲特第一次缅怀故人。1980年,伊利诺伊国民银行的创始人阿贝格离世,巴菲特深情地回忆道:“作为朋友、公民和银行家,他是无以伦比的。自我们相识以来,他一直表现得非常直率,这是他的行事风格。罗克福德的很多居民告诉我,阿贝格给予过他们多年的帮助。他对我亦是如此,这种关系总让我非常怀念......”
这也不是巴菲特最后一次缅怀故人。2021年,TTI公司的创始人安德鲁斯离世,巴菲特深情地追忆道:“在他的整个人生中——无论是在他的事业还是在他的个人追求中——保罗都默默地展示了我和查理所钦佩的所有品质。在仪式上,格雷格和我听说了安德鲁斯默默支持的许多人和组织。从各方面来看,他都非常杰出......”
不难看出,巴菲特是非常重情重义的。他的字里行间,总是充满着对友人的无限眷恋。巴菲特和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 子公司很多经理人之间的友谊,就如同他买入的股票一样,从结缘的那一刻起,就牢牢握在手里。有了这样的神仙友情,大家都心甘情愿地为巴菲特工作,事业又何愁不兴呢?
(2022年8月23日)
6
伯克希尔登陆纽交所
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提到:1988年11月29日,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 正式在纽交所上市,基本交易单位是10股,但只要是1股以上都可以买卖。从纳斯达克OTC市场转到纽交所,类似于国内资本市场从新三板转到沪深主板上市,其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。由于流动性更好,买卖之间的价差比以前更小。
巴菲特说,与其他上市公司相比,伯克希尔有两处不同:第一,他既不希望公司股价高估,也不希望公司股价低估。低估说明没有反映公司的经营成绩,高估则对新进入的股东不公平。脱离基本面的市值增长,不过是镜花水月,有害无益;第二,他不希望公司股票的成交量太大,交易活跃就意味着有不少的股东退出,这并不利于公司的稳定。
按照前复权价格计算,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 上市首日的股价为4700美元/股,1989年10月11日达到阶段性高点8900美元/股,然后一路下行至1990年10月11日的阶段性低点5500美元/股,最大回撤约38%。作为伯克希尔的股东,如果只盯着股价,那心情免不了要坐过山车。
这就告诉我们,持股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,即便是巴菲特亲自掌舵的公司,其股价也仍然有可能在一年内下跌40%,但这并不影响伯克希尔30年以来的股价上涨100倍。仅仅因为股价下跌就怀疑人生,动摇信仰,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。把视距至少调到3年~5年以上,投资上的很多问题会看得更清楚。
(2022年8月22日)
7
荒谬的“有效市场理论”
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再次对“有效市场理论”展开批驳。巴菲特认为,学术界的这些专家之所以认为市场有效,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地观察到市场运行“通常”是有效的,却错误地得出市场“总是”有效的结论。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,犹如白天和黑夜一般区别分明。
“通常”有效,意味着市场有时“有效”,有时“无效”。而价值投资者正好利用了这一点,在“市场无效”(低估)的时候买入,在“市场有效”(估值回归)的时候持有,再在“市场无效”(高估)的时候卖出。如果按照“有效市场理论”,那市场就不是“通常”有效,而是“总是”有效,那就意味着没有低估和高估的交易机会。
巴菲特用实践证明,“有效市场理论”是非常荒谬的。1926年~1956年的格雷厄姆-纽曼公司、1956年~1988年的巴菲特合伙公司及后来的伯克希尔,累计的投资经历长达63年,而它们取得的年化收益率大约是20%,高于市场约10%的年化收益率水平。由于这三家公司在63年间投资了上百家公司,极大地避免了“幸存者偏差”现象,很有说服力。
有主动管理能力,和被动投资的区别有多大呢?巴菲特举例说,如果是1000美元,经过63年,年化收益率10%的情况下可以变成40.5万美元;年化收益率20%的情况下可以变成9700万美元。不过,支持“有效市场理论”的学者们似乎对此视而不见。巴菲特也无意去纠正他们,因为面对这样一群对手,自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。
(2022年8月21日)
8
巴菲特的套利交易
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谈到了评估一项套利活动的要点:“1.已公布的事件,有多少发生的可能性?2.你的资金总计要投入多少?3.有多少可能性出现提高并购竞价等更好的结果?4.因为反托拉斯法或财务意外原因导致并购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少?”不难看出,套利的关键就是评估各种“可能性”,以及潜在的收益和风险。
巴菲特回忆了1981年参与的一桩并购案。当时,从事印刷和森林业务的阿克塔公司,有1.07万公顷的红杉林被政府征收,政府决定分期支付9790万美元的征收款。后来,阿克塔决定卖身给私募股权机构KKR,由于阿克塔在森林征收补偿款上和政府还有争执,KKR决定支付给阿克塔公司的收购对价是:37美元/股+政府额外补偿款的2/3。
巴菲特看到这一投资机会后,展开了一系列思考:1.KKR能够顺利获得并购所需的融资?2.如果KKR并购失败,阿克塔能否找到新的买主?3.这片红杉林的价值到底是多少?经过评估后,巴菲特认为风险不大,于是以33.5美元~38美元/股不等的价格分批买入,最终持仓达到65.5万股,超过公司股本的7%。
巴菲特投资了2290万美元,六个月之后收回了2460万美元,年化收益率大约15%。后来,巴菲特又额外收到了2010万美元的政府补偿金,可谓是一笔“风落之财”。不过,投资的过程还是非常曲折的,充满着各种变数。有鉴于此,巴菲特从事套利交易的笔数很少,单笔金额很大,这样就可以“集中精力办大事”。
(2022年8月20日)
9
巴菲特可可豆套利往事
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所谓的套利,就是在不同的市场,同时买卖相同的有价证券或者外汇,以攫取两者之间的微小价差。例如同时买卖在阿姆斯特朗用荷兰盾交易的、在伦敦用英镑交易的、在纽约用美元交易的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股票。”巴菲特还回忆起自己早年间从事可可豆套利的故事:
1954年,可可豆的价格突然出现飙升,导致巧克力生产商洛克伍德公司原材料成本大幅升高,但它没法在产品上提价太多。长此以往,必然会损失惨重。如果转卖可可豆,虽然可以获得一笔暴利,但必须承担高额的税负。此时,投资人普利兹克找到了避税的方法:如果公司缩减经营范围,那这部分可可豆的存货清算就无须缴税。
普利兹克为了得到更多股票,提出用价值36美元的可可豆换取价值34美元的股票。格雷厄姆从中找到了套利的机会:先买股票然后换成可可豆,再卖掉可可豆,赚取2美元价差。巴菲特则敏锐地意识到,如果大家都在卖股票,那为什么只有普利兹克在买股票呢?很显然,随着流通股的减少,普利兹克手上的股票必然“奇货可居”。
巴菲特在给格雷厄姆-纽曼公司做套利的同时,自己也买入了222股洛克伍德公司的股票,他选择了观望和持有。等到普利兹克收购完成之后,股票价格飙升至85美元,巴菲特总共获利13000美元。当时,巴菲特只有25岁,却能做到独立思考和决断,可以说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杰出投资者的潜质。
(2022年8月19日)
10
“让赢家奔跑”
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我们做出两项重大的投资决定:大笔买进联邦家庭抵押贷款公司(房地美)与可口可乐,并计划长期持有这些股票。当我们发现自己持有的是由杰出经理人管理的优质企业时,我们最常的投资期限是永久。我们会继续将投资集中在我们理解的少数公司上。”
很多投资者的做法是这样的:将手上获利的优质股票脱手,却抱住亏损的垃圾股票死死不放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这样的操作很符合人性,给人的感觉就是——赚钱的已变现,亏钱的只是浮亏。巴菲特引用彼得·林奇的话,形容这种做法就是“剪除鲜花,浇灌杂草”。说到底,还是每只股票买入成本的“心理账户”在作祟。
巴菲特和这些投资者的做法刚好相反,他不会因为一只优质股票上涨10倍就卖出,也不会因为一只垃圾股票下跌50%就坚守。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在于,相对于内在价值,当前的股价有没有被高估或低估。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是,既然优质股票是稀缺的,那为什么要卖掉它换成垃圾股票呢?
在我看来,“剪除鲜花,浇灌杂草”的股票投资行为,就好比你认识一位优秀的朋友,但你却主动放弃了跟他的交往,转身和一个不太熟悉且很不靠谱的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,这无疑是非常愚蠢的。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,只有当新的投资机会比现在手上的持仓更诱人时,才值得我们调仓。否则,一直“让赢家奔跑”才是明智之举。
(2022年8月18日)
11
巴菲特与波仙珠宝
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讲述了自己买下波仙珠宝80%股权的经历。B夫人从俄国逃难到美国后,她的姐姐瑞贝卡和姐夫弗里德曼也先后来到奥马哈,和B夫人一家重聚。和B夫人家族一样,弗里德曼家族刚到美国的时候,也是身无分文,靠着勤劳、智慧与满腔的工作热情白手起家。
1948年,弗里德曼买下了奥马哈当地的一家小珠宝店,这就是日后闻名遐迩的波仙珠宝。可能是因为两家人是亲戚的缘故,波仙珠宝和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的气质也颇为接近。两家店的共同点包括:1.单店经营,货种齐全;2.老板敬业,专心经营;3.商品畅销,周转率高;4.精于采购,压降成本;5.严控费用,让利客户。
不难看出,波仙珠宝和内布拉斯加家具城同属零售业。这个行业做得好不好,高度依赖于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。弗里德曼家族的敬业程度并不亚于B夫人家族,也是一家四代人齐上阵,忙得不亦乐乎。正因为如此,波仙珠宝一直维持着高周转率,这是它获得良好收益率的核心要素。
波仙珠宝的商业模式与$老凤祥(SH600612)$ 比较接近,老凤祥2021年度的RoE为21.87%,如果按照杜邦分析法拆解盈利来源,其中销售净利润率3.2%,资产周转率2.81次,权益乘数2.44,基本上也呈现出“薄利多销”的经营特点。珠宝行业还有一大特点,那就是商家和顾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,这也凸显了品牌的价值。
(2022年8月17日)
12
来自巴菲特的褒奖
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我们旗下各项营运事业所创造的盈余,不管是按绝对值看还是跟同业相比,都是相当出色的。我们衷心感谢这些辛劳的经理人,我们很庆幸能与他们一起共事。”紧接着,巴菲特结合1988年度经营情况,逐一点评了旗下的经理人。以下是巴菲特的“花式夸人大赏”:
巴菲特评价B夫人说,她和她的孩子们,共同组成了一支“梦之队”。有一家全美知名的百货公司,在美国其他地方都设有家具业务,然而到奥马哈开分店的时候却表示不卖家具,原因是不想跟B夫人家族竞争,可见B夫人威名远扬。巴菲特评价斯坦·利普西说,要不是有他在,《布法罗新闻报》的毛利率一定会下滑。
巴菲特评价查克·哈金斯说,当初自己买下喜诗糖果后,花了5分钟时间决定让哈金斯负责经营,考虑到他这么出色的表现,当初考虑的时间还是太长了。巴菲特评价海德曼家族说,他们就像是B夫人家族的翻版,虽然制服业并非绝佳的行业,但范奇海默公司总能依靠良好的管理,给股东创造优秀的投资回报。
巴菲特评价拉尔夫说,斯科特-费泽公司的所有事业,包括世界百科全书、寇比吸尘器等都表现非常出色。跟优秀的人为伍,让巴菲特觉得非常愉悦,同时他也省心不少。当时,范奇海默公司参加了一项重大的并购案,巴菲特连看都没看就表示同意,这充分反映了他对管理层的信任。这样的人际关系,极大地减少了摩擦成本,增进了工作效率。
(2022年8月16日)
13
老人当道的伯克希尔
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在伯克希尔,我们有一群杰出的明星经理人。我们不会因为他们到了一把年纪就换掉他们。明星经理人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稀世珍宝,我们不会舍得抛弃他们。相比而言,我们对新进MBA的评价就没那么高了,他们说起话来头头是道,但对企业经营的知识却相当有限。”巴菲特偏爱年长的经理人,由此可见一斑。
正如巴菲特所说,伯克希尔不会因为经理人上了年纪就让他们强制退休,而是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价值的舞台。比如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的B夫人,100岁生日当天依然在店里忙前忙后,直到晚上歇业之后才开始她的生日宴会;再比如伊利诺伊国民银行的阿贝格,从34岁创业开始,担任这家公司的CEO直至80岁高龄。
巴菲特和芒格本身也是“活到老,学到老,工作到老”的典范。巴菲特现年92岁,芒格现年98岁,但尚未正式宣布退休。按照巴菲特开玩笑的说法,即使是他去世10年后,他的幽灵依然会继续掌舵伯克希尔,可见他对这份工作的热忱。巴菲特和他的老伙计们,从相识起,大多也保有着维系终身的友谊。
“老龄化”给人的刻板印象,一般是缺乏朝气、暮气沉沉的,但在伯克希尔却并非如此。时至今日,巴菲特和芒格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时候,面对记者和观众提出来的种种问题,依然头脑清晰,对答如流,语速极快。这种敏捷的思维,与他们长期以来坚持学习有着莫大的关系。也唯有坚持“终身学习”,才能始终活跃在投资的第一线。
(2022年8月15日)
14
如何赢得他人的信赖?
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花了很多篇幅来解释当年美国一般会计准则(GAAP)的变动,但巴菲特明白,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 的很多股东,并非是专业人士,但他们却一直支持着巴菲特的事业。原因有三点:第一,巴菲特和芒格的身家也集中在伯克希尔;第二,巴菲特和股东同甘共苦;第三,之前的历史记录令人满意。
巴菲特讲的这三点,就是他和众多的股东维系良好关系的核心。其中,第一点和第二点表明了巴菲特的态度,他始终和股东在同一条船上。股东赚钱的时候,他赚得更多;股东亏钱的时候,他也亏得更多。第三点表明了巴菲特的能力,光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,还必须给股东创造不菲的回报,这种信任关系才会更加稳固。
站在股东的角度,其实他们懂不懂会计、财务和投资都没关系,因为他们找到了巴菲特,这也是一条通往投资成功的捷径。奥马哈小镇有很多普通市民,很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,就是因为他们在很早期的时候就投资了巴菲特。比如巴菲特早期的助手丹·莫奈,靠着跟巴菲特合作积累起来的巨额财富,在55岁就结束了自己的律师生涯,光荣退休。
给我的启示是,作为基金经理而言,如果要想赢得他人的信赖,就得通过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能力。第一,自己管理的基金,自己一定要投钱,这跟厨师吃自己烧的饭是同理;第二,基金的收益来自业绩报酬而非管理费,和客户建立双赢的关系;第三,不断精进自己的投资水平,用业绩说话。
(2022年8月14日)
15
会计欺诈
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有些骗子运用丰富的技巧和想象力,让交易记录符合一般公认会计准则(GAAP),却与经济实质背道而驰。多年以来,芒格和我见过很多会计诈骗案,鲜有人因此受到处罚,有的甚至都没有被发现。用钢笔窃取一大笔钱,比用手枪抢劫一小笔钱要安全得多。”有很多常见的会计诡计,这里试举两例:
1.虚增利润。根据损益表,利润=收入-费用+收益-损失,那么想要做高利润数据,就有两种方式:一是虚增收入或收益,比如公司可以在不发生真实现金流入的情况下,通过持续增加应收账款来确认收入;二是低估费用或损失,比如公司可以将费用支出归类为购买厂房、设备的资本性支出,达到延迟确认费用的效果。
2.虚增经营性现金流。比如公司可以通过明显延迟向供应商支付货款,来提高当期的经营性现金流,但这样做显然会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现金流产生负面影响;再比如公司可以将应收账款打折出售,这样虽然提前收回了现金,但无疑会透支未来的现金流。类似于这样“竭泽而渔”的做法,都是不合适的。
巴菲特讲了一个段子:管理层问会计师,2+2等于几?会计师回答说,那要看你想要多少。如果管理层心术不正,就很有可能在财技上费尽心思。巴菲特认为,一般公认会计准则是必须人人遵守的标准,而不是试图逾越的障碍。在我看来,粉饰报表的行为,不但欺骗了投资者,也会对管理层的决策产生误导,最终害人害己。
(2022年8月13日)
16
举债与投资
在1987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谈到,虽然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 一贯奉行保守的财务政策,但也不会很偏激地认为“借钱是万恶之源”。只要债务风险可控,正常和适度的举债是可以被允许的。巴菲特举债的原则之一就是,要兼顾好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关系,投资收益必须要能够覆盖投资成本。
这条原则,其实非常通俗易懂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假设你找银行融资100万元,贷款利率5%。如果你的投资收益能够超过5万元,除了还给银行的本息,自己还能额外赚一点;如果你的投资无法达到5万元,那么自己还要贴钱进去。如果这时候再找银行借新还旧,很容易陷入到债务泥潭,直至无力偿还导致“爆雷”。
巴菲特说,最理想的状态是资金端成本低,资产端收益高。不过,资金便宜的时候,市场的流动性充裕,资产价格通常也比较昂贵。反之,资产便宜的时候,往往意味着市场的无风险利率很高,此时的融资成本也很高。如果一边举债一边投资,就很可能出现“顾此失彼”的情况。毕竟,“甘蔗不能两头甜”。
怎么解决这种矛盾呢?巴菲特的应对之策是,不能等到想投资的时候再去举债,而是要把举债和投资的时间点错开。在资金便宜的时候,承担适度的债务,承受一定的成本,但不急于投资。等到资产价格便宜的时候再出手,如果以五年为期,大概率可以覆盖其间的债务成本。
(2022年8月12日)
17
“底线思维”与“安全边际”
在1987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我们对举债的兴趣相当有限。虽然可以肯定的是,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 可以靠提高举债来增加投资回报,而且即便这样做的话,我们的负债比例还是相当保守的。我们有信心应对比1930年大萧条更坏的经济环境。但是,我们还是不愿意这样做。”
由此,可以看出巴菲特对债务的保守态度。作为企业家和投资家,巴菲特始终坚持“底线思维”,给自己留足了“安全边际”。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,并不是在乐观的预期下获得良好的收益,而是在最坏的情况下能否得到合理的结果。简而言之,尽最大的努力,做最坏的打算。能过苦日子,好日子自然也不在话下。
最近有一条非常热门的新闻,就是巴菲特在2022年二季度巨亏3000亿,这主要是缘于他的主要持仓股票(比如苹果、美国银行、美国运通)出现了20%以上的跌幅。由于没有巨额债务,同时也是长期资金,其实并不会动摇伯克希尔资本帝国的根基。但如果是加了杠杆,情况肯定就会不一样。
对于投资者来说,要明白“盈亏同源”的道理。任何一种投资体系,都不可能让你抓住所有的上涨,避免所有的下跌。既然是有涨有跌,那么加杠杆的唯一作用就是助长助跌。虽然上涨的时候你赚得更多,但是下跌的时候也会赔得更多。更可怕的是,由于市场先生是疯癫的,所以但凡是加了杠杆,就始终会存在爆仓的风险。
(2022年8月11日)
△今日福利,花落谁家?
冠亚说
从2021年冬天开始写“我读巴芒”系列以来,经过一年来的更新,目前已经积累了大约40万字的素材,感谢我的朋友@张侦雄 的辛苦整理。不过,一直以来,“我读巴芒”系列都是我公众号的流量洼地。
为什么“我读巴芒”系列的阅读、点赞和打赏都偏低呢?可能的原因之一在于,因为都是讲巴菲特的投资理论,有点枯燥,也缺乏一点现实的“代入感”。不过,我还是觉得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的,只有读懂了巴菲特,才能知道怎么投资是对的,怎么投资又是错的。
为了鼓励大家和我一道学习思考,认真留言,我想到一个办法:在我文章发布后,截至当日22:00,留言获点赞最高者,将获得我手写的唐诗(或宋词、或古文名句)一幅。先试试效果,如果不错的话,以后每期“我读巴芒”都会保留这项福利。
今天送出的是唐朝诗人杜牧的《江南春》。大家不要小看这幅字哦,有一代名流杜牧,有分众董事长江南春先生,还有我们敬爱的唐朝老师,仔细看,还有@星光,哈哈哈。除了上述大名鼎鼎的人物以外,还附带送一个小名:冠亚。哈哈哈,心动不如行动,快动手吧!